
书籍文化小区景观铜雕
公元前 2世纪,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,如1957年在西安出土的灞桥纸。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,加以改进制成蔡侯纸(公元105)之后,纸张便成为书籍的主要材料,纸的卷轴逐渐代替了竹木书、帛书(缣书)。中国最早发明并实际运用木刻印刷术。公元 7世纪初期,中国已经使用雕刻木版来印刷书籍。在印刷术发明以前,中国书籍的形式主要是卷轴。公元10世纪,中国出现册叶形式的书籍 ,并且逐步代替卷轴,成为世界各国书籍的共同形式。公元11世纪40年代,中国在世界上最早产生活字印刷术,并逐渐向世界各国传播。东到朝鲜、日本,南到东南亚各国,西经中近东到欧洲各国,促进了书籍的生产和人类文化的交流与发展。公元14世纪,中国发明套版彩印。15世纪中叶,德国人J.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。活字印刷术加快了书籍的生产进程,为欧洲国家所普遍采用。15~16世纪,制造了一种经济、美观、便于携带的书籍;荷兰的埃尔塞维尔公司印制了袖珍本的书籍。从15~18世纪初,中国编纂、缮写和出版了卷帙浩繁的百科全书性质和丛书性质的出版物── 《永乐大典》、 《古今图书集成》、《四库全书》等。
城市铜雕具有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,记载着这个城市与现代文化的对接,描绘出城市新时代的追求,凝聚一个城市的精神文化,展现出城市的品位。每一个来到这个城市人,都可以观赏铜雕来了解这个城市的历史、现在、未来,品味这个城市独有的风土人情、民风,并将这些文化深深的留在脑海中。一个城市发展,我们需要这样的铜雕来记录我们城市的文化和历史。城市铜雕在校园中是一道特别的景色,城市铜雕的凸显青春,展示青春,拥抱青春等主题内容为核心,把不同年纪,不同爱好,不同性格按照一种相对统一但是却不桎梏思想的方式慢慢的改善。校园铜雕制作更加年轻化,校园本来是年轻人学习和成长的地方,校园的人喜欢特立独行,喜欢有个性,有梦想,有自信的生活方式,这些东西都要通过铜雕表达出来,艺术源于生活,而生活却高于艺术,这种艺术为人们服务,不断提高艺术设计感和档次,让铜雕艺术更好的服务于个性化非常强的年轻学生,还是有很长一段路要走。